铭记书院
会员书架
首页 >玄幻魔法 >人在大宋,无法无天 > 第二百一十七章 耶律宗真骑虎难下

第二百一十七章 耶律宗真骑虎难下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李元昊语气果然软了许多,但还是不同意,双方就赔偿问题,前前后后一直在反复拉扯。

等到宝元二年五月底,辽国的使团也已经出现在了汴梁。

此次使节团由南院宣徽使萧英、翰林学士刘六符等人组成,表面上是为了给赵祯贺寿,实际上是来探听虚实。

赵祯是五月三十日的生日,年满二十九岁。

让群臣们奇怪的是,官家最近好像懒散了许多,即便早上上朝,也时常打哈欠,有的时候还以照顾皇子为由,干脆不来朝议。

不过现在皇子就是大宝贝,至少在第二个、第三个皇子出生之前,大皇子不能有任何闪失,所以群臣们倒也理解。

反正如今在政务上由政制院统筹,即便没有了他这个皇帝,国家上下政务也能处理,不会出什么乱子。

寿诞结束之后,辽国使臣就向赵祯表明,说听闻南朝最近研发了新式火器,希望能够看看。

赵祯则以涉及军事机密为由拒绝。

辽国又表示即便不能看看,也希望去参观一下宋朝的火器制造厂。

赵祯依旧以军事机密为由拒绝。

辽国使臣显然有些恼怒,说到如果不能给他们看看新式火器,就要求宋国割让关南十县,并把宋仁宗的公主嫁到辽国来。

赵祯再次果断拒绝。

辽国使臣震惊之余,便暗示威胁,若是宋国不从,辽国将大举南下。

赵祯表示随便。

见到宋国皇帝似乎转性了,颇有底气,这让辽国使臣有些吃不准。

终究是那日校场演练让辽国君臣大受震撼。

从国家的角度来看,他们当然是希望能够和平解决此事。

毕竟万一宋国研制的火器确实特别厉害,辽国大举南下入侵,没有打过的话,那大辽就非常危险了。

到时候说不准被宋国收复燕云,甚至可能被赶出关外,又只能回到苦寒的东北地区。

所以这样的新式武器,辽国如果也有的话,那双方就回到了起点。

现在宋国软硬不吃,完全一副强硬的态度,那对于辽国来说,似乎也就只剩下开战这一条路可走。

问题是开战也不是说开就能开。

一是辽国也要准备粮草兵马,肯定需要时间来提前做好安排。

二来宋国的新式火器还是让他们感觉到担忧。

目前至少宋国还没有扬言要取消岁贡,也没有说是要北伐燕云,双方依旧维持一个和平的态势。

一旦辽国率先撕毁《澶渊之盟》,那么理亏的就是辽国,宋国就有借口出兵。

若辽国能抵御住手榴弹的洗礼还好,要是抵挡不住,那就完蛋了。

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,萧英、刘六符等人也不敢轻举妄动,最后死乞白赖在汴梁待了二十多天,才灰溜溜地回去。

他们之所以待在汴梁,其实是为了亲自指挥辽国在汴梁的间谍,看能不能想办法混入火器司找到配方。

之前说过,宋、辽、西夏三国之间,互相都有内应间谍,辽国在大宋境内自然也有不少,其中就有一些辽人内应在汴梁以各种身份潜伏。

但可惜的是赵骏对于火药配方极为保密,整个秘方除了他以外,就只有曾公亮以及那名工匠知道。

其余人都进行了分工程序,就算是辽人把分工的工匠凑齐,具体怎么配比,怎么制作,先后顺序他们也不知道。

而且火器司现在太危险,由于要制造新式武器,比如在宋代虎蹲炮的基础上研究红衣大炮,在突火枪的基础上研究燧发枪,都需要场地和空旷的地方。

继续待在外城军器所难免会出问题,因此早就被转移到了城外军营校场。

那里有十几万禁军看着,里面也是三步一岗、五步一哨,工匠以及他们的家属都住在里面,形成一个内部王国,根本不允许出入。

这种情况下除非辽国派大军来围攻。

否则的话,普通人想潜入进去找到火药配方,不能说轻而易举吧,那也能算得上是难如登天。

辽国使团在努力了大半个月,一无所获之后,只能于七月份回到了中京大定府。

中京皇宫,已是初秋时节,北方还没有立即转凉,天气干爽怡人。

但此时耶律宗真的心情却不是很好。

耶律宗真听完了萧英、刘六符等人的讲述之后,就找来了张俭、萧孝穆、耶律仁先等亲近臣子询问对策。

刘六符和耶律仁先算是年轻一辈的翘楚,才能出众,深得耶律宗真看重。

而萧英、张俭以及萧孝穆都是辽国的重臣,分别为宣徽南院使、韩王以及北院枢密使,位高权重。

其中张俭很特殊,他已经辞官致仕,不担任任何职务。

但由于辽兴宗很尊重他,所以在重熙六年(1037年)冬,封他为张俭为韩王,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