铭记书院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> 第四百四十六章 花田错

第四百四十六章 花田错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李谕专门把这个叫作吴君的学生安排到了天津中学,好好进修一年再留美。

今年总体的招取情况非常不错,其中不少人是民国时期耳熟能详的行业名人。

比如胡刚复,中国近代物理学事业奠基人之一,在多所大学当过物理教授,培养了一大票第二代物理学家;

秉志,中国近代动物学家;

王长平,近代心理学家;

张廷金,我国无线电重要先驱……

还有很多。

其他的虽然名气不太大,但也都在民国时期的近代工业、教育、文化界中有一席之地。

等他们回来,差不多到了民国,那时候李谕就能与这些人一起大搞一番。

去年只选了七个留美,算是试行。但他们七个人非常争气,让美国教育当局不得不重视起了中国学生,并且准备逐年扩大招录名额。

名录公布出来后,李谕与唐国安为学生们举行了庆典。

唐国安很激动,大声说道:“诸位,我希望你们出去后,可以睁眼看清这个世界,学到洋人引以为傲的知识,将来报效国家!”

李谕则说:“四五年的留学,说长也长,说短也短,但你们回来后,将会日月换新天。”

这时候所有人的心里都憋着一股气,一点就燃,纷纷握拳表示一定奋而求学。

在如今新学启蒙阶段就能经过层层筛选考取留美资格的人,水平不会差,唐国安对他们非常有信心,因为当年自己作为留美幼童出国时,可是啥都不知道。

李谕和唐国安准备过段时间带着这帮学生一起踏上赴美的轮船。

在这之前,两人顺便看了一下清华园的建设情况。

由于清华学校的资金来自美方,并且要接受美方监督,而一旦和外国人有牵扯,外务部就必须插手。

所以目前大清学部无法管辖清华学校,只能外务部派人参与。

外务部的人不懂教育,所以基本不会过问学校具体事宜。

只不过校舍这件事必须让外务部出个面。

从此时的角度看,清华园作为学校其实不算最好的选择,——因为这个地方在五环边上,距离京城太远了,最近的德胜门也离着七八公里。

后来民国初年有很多运动,北大的学生非常积极,反而没听见清华有什么动静,就是因为太远。

清华的学生听到消息再进城,连口热汤都喝不上。而且一般警察这时候都出动了,会在路上设卡,就算坐火车过来,出了火车站往往已经进不了城。

总之此时的北京城局限在二环以内,清华园简直称得上“教育孤岛”,肯定不如京城里面配套齐全,条件嘛,自然艰苦一点。

唐国安显然意识到了距离远的问题:“疏才兄弟,朝廷将这块地方拨给我们,总感觉像是让我们离京师远一点,你看京师大学堂就在城里。”

李谕说:“谁叫用的是美国庚子退款,朝廷脸上终究挂不住。”

李谕在园中转了一圈,又看到一墙之隔被焚毁的圆明园和近春园。

过去近春园与圆明园是一体,道光年间用墙隔成了两个园,这堵墙算救了清华园,让它免于火灾。

李谕继续说:“做学问就应该在象牙塔里,远离闹市,多清净,理工科学起来本来就复杂,要心静才行。你在美国待了那么久,他们有些学校同样远离市区不是?”

“疏才说的是,”唐国安说,“当年圆明园被焚,清华园整体没有受到太大破坏。不过咸丰帝时,拆了一些建筑,想要用于重修圆明园,只可惜未能完成,反倒让清华园受了二次损失。庚子年间,端郡王在这里面设坛邀请拳民,无端端又遭到三次冲击。”

端郡王载漪就是庚子国难的最终背锅侠。

李谕说:“无妨,整体轮廓还在,再重新修一点地上建筑就是,用不了半年就能完成。”

实话说现在的清华园面积不大,只有400亩左右,就是一个常规皇家园林大小(旁边的圆明园也差不多这么大)。而后世的清华大学有六七千亩,完全包住了清华园。

目前园内的建筑主要是工字厅,重修的难度不大,另外需要再于东面和北面修一些建筑楼作为教育及住宿用。

此时,那桐在听说李谕和唐国安在清华园后,也赶了过来,慢悠悠对他们两人说:“地方哪,就交给你们的学堂了。我已题好匾额,过几天做好了就安上。”

园内一共有两个写着“清华园”的匾额,一个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,咸丰写的,挂在工字厅大门上;另一个更出名的则在牌楼上,就是那桐题写。

其实李谕很想找个其他的大书法家写,能找的人有不少。不过现在清华园还属于皇家园林,那桐要题,没法阻拦。

那桐姓叶赫那拉,和慈禧算是同宗。但那桐与庆亲王奕劻属于一路货色,对他们而言捞钱最重要,掌权的姓爱新觉罗、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